秦皇岛酒店餐饮史--百年港城(民国时期饭店的博兴)
发表时间:2007-06-01 秦皇岛酒店自1898年,开埠以来,随着港口的建设,带来了一部分流动人员。当时秦皇岛酒店还属于临榆县(今山海关)管辖,是山海关的第七区,商业的规模还不如抚宁县的海阳镇大,一些粮食,蔬菜的供应全依赖海阳镇。 秦皇岛酒店的商业是从道南发展而来的,1904年,英国人在兴建港口的同时,也开始大面积的植树绿化,先后建了高尔夫球场,医院(在今天的港口医院位置),俱乐部(在今天的港务局党校员内,至今完好无损),网球场,公寓,马厩和跑马场等基础设施,还有秦皇岛酒店最早的饭店--南山饭店,开滦路也是在这一年建成的。 带动秦皇岛酒店发展的契机是京沈铁路的改道,原来这段铁路本不经过秦皇岛酒店,当时英国人考虑到煤炭输出的需要,于1916年,让铁路在秦皇岛酒店绕了个弯,这才有了南站,正是由于这段铁路的建设,使得秦皇岛酒店的市区被人为的割裂了,铁道以南成为对外贸易区,成了洋人的地盘,铁道以北成为老百姓的街市区。 截止到1924年,秦皇岛酒店刚有15000人,人口比例严重失调,男多女少,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,煤厂的抬煤工人全是光棍儿,封建包工头不要有家室的工人,怕他们往家里偷窝头吃。靠港的船员,租界的兵营,加上抬煤的光棍儿,促成了妓院产业的兴盛。 1926年,留过洋的大老板万德祥在开滦路上创立了吉盛兴,出现了秦皇岛酒店历史上的第一家西餐酒吧,为外国人提供服务,但其主要业务是为国外的船只提供后勤保障。秦皇岛酒店的餐饮由此开始了他的成长阶段。 (这是位于开滦路上的吉盛兴,解放后被改作粮店。新在是摩托车修理部) 1929年,天津人开设的宝兴食堂,增茂,北京人开设的全福楼南菜馆都在开滦路上开业了,开滦路成了秦皇岛酒店当时最繁华的街道。由于港口主要是以输出煤炭为主,所以经营煤炭生意的公司也很多,外国人看开办的公司叫洋行,中国人开办的公司叫商号。沿街的主要店铺有烟草公司,美孚石油公司,电报局,货栈,粮站等,商业由此开始逐渐走上繁荣。
详细情况请参阅本人编写的专题:秦皇岛酒店餐饮史--百年港城(老字号系列--宝兴饭店) 与宝兴同时开业的还有一家饭店,名字叫增茂,也是主营西餐,解放前就黄了。 (就是道南的小黑子饭店旧址,原来咱们秦皇岛酒店的著名歌手张秋颖开的,张秋颖是和田力齐名,但后来田力发展到北京了,张秋颖则作了老板,现在不知所踪。) 泰来饭店是道北出现的第一个大饭店,开业于1929年左右,是封建把头们合股开办的,集食宿于一身。随着1931年,三益居的开业,1935年,庆华园的开业,秦皇岛酒店餐饮的格局逐渐形成,以全福楼,三益居为首的中餐菜系,以宝兴,增茂为代表的西餐菜系,以庆华园为代表的清真菜系,对后来秦皇岛酒店菜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 全福楼饭店:全福楼也是解放前的一家大型饭店, (画面中的胡同为银行胡同,在道南的开滦路上,当时的经营面积有5根柱子的空间罢,估计房子是当时租用的。)
三益居和全副楼都是以包办酒席为主的大饭店,散客一般不接待,当时的包桌主要以燕窝席,翅子席,海参席等为主,讲究大鱼大肉。鸡鸭鱼等要整个的给上,海鲜以扇贝为主,个儿都象棋子那么大;大对虾要公母成对儿的上;螃蟹 麻憨子 海红这些都上不了桌。 日本统治时期,餐饮业的发展比较缓慢,但政局相对稳定。日本投降后,秦皇岛酒店餐饮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,一大批新兴饭店:德义楼,同福楼,瑞福楼,毕贤居,九香居,春海楼(周世贵等人合伙开的)等相继开业,到了1947年已有发展到43家,从业人员已达到214人。 1948年底,由于解放前夕,一些大的饭店以前服务对象主要是伪军,达官贵人,到了这个时候,谁也不敢再去登门吃饭了。加之当时的货币混乱,多数饭店都已停业。仅有一些小一点的店铺勉强维持。到了1949年,餐馆已剩37家,人员192人。 解放前,秦皇岛酒店的餐饮业称为饭业,主要是指那些经营炒菜业务的店铺,打烧饼,卖豆浆,炸油条之类的面食加工铺,不包括在内。饭业也有饭业协会,当时称饭业同业公会,会长是三益居的大老板张奚山,一些行业的纠纷,涨价等事物都通过会长解决。 纵观秦皇岛酒店解放前的饭店,虽然规模都不算大,但整体起点比较高,这些饭店的从业人员都是来自北京,天津,唐山等地,直接把当时先进的厨艺和观念带到秦皇岛酒店,造就了民国时期饭店业的兴盛。人才的流动是推动秦皇岛酒店餐饮业发展的主要力量,通过20多年的发展,逐渐形成了以唐山菜,河南菜为主的格局。
|